六百年昆曲腔音婉转入惠立 ——对话昆曲艺术家张军
点击蓝色字体 关注我们!Follow Us On WeChat!
面对教育,我们始终在追问,我们能留给孩子什么?传授的知识,高洁的品行,艺术的修养,历史的感知,文化的认同……
我们希望惠立教授给学生的东西会为他们带去意义深远的启迪。
长大之后,当在异国他乡感到陌生或孤独时,他们可以因着文化认同明白“我是谁”。文化认同是浸润在血液中的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感知。无疑,我们培养的是立足未来的世界公民,但他们也有精神世界的原乡。
当我们探寻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原乡,中国戏曲文化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中,有着六百年历史、被称作“百戏之祖”的昆曲,是蕴含中国人性情、独特东方艺术风格和中国古典文学底蕴的代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物化遗产”,昆曲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海惠立开设了中国戏曲(京剧-昆曲)CCA课程。毕业于中国戏曲表演专业、荣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小梅花奖及系列表演指导教师奖的彭瑶老师,带着传播中国戏曲的愿景和热忱,致力于带领孩子们感受到从入戏到入心的艺术体验。在她看来,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学习不只是习得一段唱腔、几个步法或手势,它关乎到我们对自身意义的追问。
值此昆曲入选非遗二十周年之际,上海惠立有幸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昆曲艺术家张军来到学校,为家长、学生和老师们举办了一场昆曲文化沙龙,进行关于昆曲艺术的深入探讨。
与艺术家的近距离沟通与互动,让惠立社群对昆曲艺术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对昆曲艺术的细腻与精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张军老师的来访,让惠立社群欣赏了绝美的古韵昆曲演绎,了解了昆曲这个精耕细作的文化生态体系。
东方美学顾盼生姿 正声雅乐
在六百余年的发展中,昆曲形成的东方审美集中表现在其独特的妆饰和舞台服饰,成熟的戏曲表演技法所带来的形态美感,以及婉转的行腔方式,三者共同构成了昆曲艺术的东方神韵。
彭老师从经典剧目《牡丹亭》中选取片段,让孩子们从颜色、搭配、花纹、材质等不同方面充分体验昆曲妆饰、服饰的美感所在。
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再学习昆曲中手、眼、身、法、步等基本表演技法,从外形、身段、姿态、眼神中体会昆曲的优雅;他们也学习婉转的‘水磨腔’方法,用声音来传达人物情感和心境,体会昆曲中角色的气质。
张军老师也认为昆曲CCA课程是体验和品鉴昆曲魅力的好机会。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广泛传播昆曲也是艺术家的使命所在。
文化是有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着独特的东方审美。这些东方艺术美学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深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美学修养。
文学之美中国文学的意境和美感
昆曲的核心魅力来自于文字,昆曲艺术的音乐和表演是从文字开始的。昆曲有非常严格的曲牌、格律,其文学美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体现。
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牡丹亭》中的《游园》选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通过学习昆曲《牡丹亭》,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历史和艺术表达方式。
张军老师则以切身的表演体验阐释了昆曲的文学性。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这首“孤篇压全唐“的诗作行腔高低婉转,以展现人物的曲折心境。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可以深刻地领略文学的押韵、对仗、韵律,以及诗作中情感的递进、转折。
无论是《游园惊梦》中的才子佳人故事,还是《春江花月夜》中对时间和宇宙的追问,或者是《桃花扇》中对家国境遇的慨叹,昆曲以它的艺术温度煨着源远流长中国文脉。年轻的学子在艺术和文学的双重美学中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具有文化归属感的未来公民
彭老师有感于学生的自律。现在,每次戏曲课前,学生都会自己对镜练习,寻找角色人物定义。昆曲已经走进了他们心里,他们愿意倾注时间、投入精力,来不断实现对中国艺术“超然物外”的体验。
张军老师说,昆曲在一定时间之内没有捷径可言。当我们跨越了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就能体会到艺术带来的巅峰体验。
每一个走向世界的孩子都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使者。学习中国文化和艺术,感受它的美与价值所在,才能在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对比中形成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有中国文化根基的世界公民、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艺术的文化使者。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张军老师送给惠立学子的话。从生活的体验出发,沉下心感受艺术。
同时,艺术也是超越生活的。我们在艺术中对时间、人生、宇宙、生死的探讨,让我们有机会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真正的自我。
文|中文编辑 Virginia
感谢彭瑶老师的内容支持
推荐阅读